經濟觀察網 記者 姜鑫 2022年11月19日,清華大學教授陳秉正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商業保險研究分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全國商業保險發展研討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當前人身保險市場在需求端和供給端都呈現出新的特點,如何走好人身保險業健康發展的中國道路、如何實現包容式普惠式發展、如何看待人身保險業務的發展重點、如何實現適應性監管等都是未來值得研究的課題。
“從2001年到2021年,中國人身保險業保費收入持續增長,但保費收入增長速度‘大起大落’,反映了行業發展存在一些問題。”陳秉正認為,近二十年來我國人身保險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三個效應及問題:一是短期效應,即行業發展急功近利,“長期主義”難以踐行;二是羊群效應,即行業發展“一擁而上,扎堆競爭”;三是政策效應,即保險監管“圍追堵截,一抓就死,不抓就亂”。
“但近年來,人身保險業增長速度的波動性下降,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保險市場開始趨于成熟,一方面保險企業成熟了,另一方面保險監管也在成熟,但人身保險行業仍然存在許多需要思考、解決的問題。”陳秉正表示。
在陳秉正看來,一些在公開場合使用的行業指標容易引起混淆和誤解,應取代以科學的指標,給外界傳遞清晰準確的信息,給業內提供正確有效的激勵。
一是“新增保單件數”,這一指標難以說明企業和家庭個人擁有的保險保障,建議使用“有效保單”;二是“保險金額”,陳秉正舉例說,“2020年保險業提供保險金額8710萬億元,同比增長34.6%,8710萬億元保險金額大體相當于我國八十七年GDP總和,這個數據顯然不能表示保險業有如此巨大的承保能力,更不意味著保險業可以為整個社會提供如此之多的保險保障。”如果想要體現保險業真正可以提供的最大保障能力,使用“行業整體償付能力+其他表外資本”更為恰當;三是“賠付金額”,這個指標不能反映保險的風險補償水平,更不能反映保險業的經營效率,使用“賠付率”更為適宜。
陳秉正從需求端和供給端分析了保險市場的新變化。從需求端看,一方面,居民持有財富上升帶來可配置的金融資產增多。另一方面,新消費群體出現,核心客戶年輕化,其特點表現為高學歷、新中產,風險意識和投資理念較高,具備一定保險知識和主動購買意愿,對健康、意外、養老、子女教育等風險存在保障需求。這些新消費群體對個人代理依賴程度較高,但是存在著產品甄別難、自主抉擇與深度投保指引難以兼得,擔心售后服務和理賠等痛點。從供給端看,保險公司數字化轉型加快,保險科技成為創新的重要驅動力,主要痛點包括經營及獲客成本高、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
陳秉正表示,促進人身保險業長期健康發展還存在一系列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包括如何探索適合國情的中國式保險發展道路?保險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實現包容式及普惠式發展?人身保險業務長期發展的重心在哪?人身保險的功能應當更注重保障還是更強調儲蓄或投資?人身保險的結構應當更偏重壽險還是養老險?人身保險的業務渠道應當更偏重平臺、銀行、獨立代理還是專屬代理?在保險監管問題上,陳秉正提出由于保險經營的特殊性,應當對保險進行適當性監管,但如何實現監管的針對性、效率性和前瞻性值得深入研究。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