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m2mmo"><center id="m2mmo"></center></menu>
  • 《韌性時代》:人類需要新的文明

    王元豐2022-12-13 14:39

    王元豐/文

    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這位著有《第三次工業革命》、《零碳社會:生態文明的崛起和全球綠色新政》等多部在國際和國內暢銷書籍的美國思想家和作家,最近剛剛在全球以35中語言同步推出的新書《韌性時代:重新思考人類的發展與進化》(以下簡稱《韌性時代》)。里夫金的書很多都是有較高思想高度,透視人類現在,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的高質量書籍。這本書作者同樣保持思想家的思想穿透力,站在歷史與世界的高度,像本書的副標題所指出的,對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行反思,對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人類現代化以來,人類所秉承的價值觀與方法論,由此所造成的人與自然關系緊張到危機的程度,人類社會自身存在的社會危機,進行深刻的剖析。

    《韌性時代》帶來的反思是當下人類社會非常需要的。人類文明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過去250多年,人類現代化的進程已經達到難以可持續的程度。這不是里夫金個人的判讀,2019年12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發表演講“我們星球的現狀”就指出:“我們的星球出現了故障”,對于人類和地球來說,“我們面臨著一場毀滅性的疫情大流行,全球變暖達到新的高峰,生態退化至新的低點,可持續發展全球目標的努力遭受新的挫折。”

    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困境,全球也在從多個維度尋找出路,剛剛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以及《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就是為了讓人類賴以生存的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退化不超出人類能夠承受范圍的努力。但是,這些在聯合國平臺的全球各國參加的談判,還只是工作層面上在商討:我們該怎么辦?對于人類社會從根本上應對危機是不夠的。人類社會有這么大的問題,我們不應該深刻地想想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嗎?因此,整個人類需要像里夫金在這本新書里所指出的,“人類這個物種應該重新思考一切:我們的世界觀、我們對經濟的理解、我們的治理形式、我們的時空觀念、我們人類最基本的驅動力,以及我們與地球的關系”。

    韌性時代

    《韌性時代》
    [美] 杰里米·里夫金 /著
    鄭挺穎 阮南捷 /譯
    先見 | 中信出版集團
    2022年11月

    人類社會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一個根本的原因是如《韌性時代》書中分析的人類的世界觀、自然觀出了問題。里夫金從指引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宗教哲學找到的根源是:在《圣經》故事的啟示中,在伊甸園中上帝告訴亞當,他和他的后代將被賦予統治地球上的所有生物、甚至統治整個地球的權力,成為自然的主人。盡管如此,正如里夫金在書中,通過大量宗教、哲學、歷史、文化發展的分析,在人類發展的初期,人們還是認為上帝和他的理性命令人類征服地球,即為了生命的利益而改善世界,從而在地球上增加一些屬于他們自己的、勞動所得的東西。但是,到了17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關于私有財產是一項不可侵犯的自然權利的學說,為資本主義現代私有制觀念打下基礎。洛克將大自然視為無用之物,除非人類利用它并將其轉化為有價值的財產。里夫金指出:“在歐洲的早期思想中,統治地球公地本是“上帝存在之鏈”相互共享的責任,但是洛克卻把它轉變為一種權利——每個人都占有地球的一部分,且不受人類其他社群的妨礙”。

    這樣,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人類將自然資源可以私有化為自己的財產,國家將海洋、河流、陸地和山川劃為其他國家不能染指的財產,人類將地球商品化。近些年,人類甚至將基因庫和電磁頻譜都市場化,將其變成可以獲得利潤的資源了!有了這個將地球資源私有化的基礎,以信奉牛頓平衡理論和物理學體系的亞當·斯密(Adam Smith)為鼻祖創立的經濟學理論走向歷史的舞臺,為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打下理論支撐。亞當·斯密認為每個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卻常常能促進社會的利益”,因為在個體之外,有只“看不見的手”,這個市場的作用,會使整個社會生產達到平衡,從而產生一個有序、可調節的經濟體系。這種理論支撐的資本主義被認為是兩百多年來人類最佳的社會經濟體系,有了資本主義的驅動,國民和社會的財富就可以不斷增加!衡量經濟總量的GDP就會不斷變大!

    這樣對待自然的世界觀、這樣把自然僅視為人類發展的外部資源的經濟理論,里夫金在書中論證了其從根本上是錯誤的!那么,錯誤的經濟理論為什么還能流行幾百年呢?那是因為現代科學的興起、更先進的技術和市場資本主義,組成了一個強大的“新三位一體”,取代宗教控制時代的圣父、圣子和圣靈的老三位一體,讓人類獲得了更為強大的駕馭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

    牛頓是現代科學理論的奠基人,他讓人類通過科學方法逐漸了解“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也讓人類開始如法國大革命的哲學家孔多塞(Marie Caritat de Condorcet)所認為的“人類的才能可以無限提升”,“從此將沖破一切阻礙它的力量,再也沒有什么可以束縛它,它將與天地同在。”這是古希臘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的近代翻版,人類認為能夠掌握自然的密碼和規律,在科學與技術這個有力的武器助力下,更可以很風光地統治地球。

    從1765年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制造出實用的蒸汽機,再到托馬斯·愛迪生(Thomas Edison)建起發電廠,人類對地球、對時間與空間的把握與控制能力不斷增強。時間與空間這是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出衡量人類現代性最重要的指標。雖然《韌性時代》一書中沒有提及吉登斯的理論,但顯然里夫金非常認同人類現代化追求進步的重要目的是提高“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時間和空間成本,獲得最大收益!

    人類不但相信通過科技這個有力的武器可以高效率的生產,還可以高效率的管理生產與生活。1911 年,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里夫金認為這本書將效率的概念深深植入現代文明的骨髓,成了商界的“圣經”。所謂科學管理原理或者“泰勒主義”,就是把生產過程分工分解成標準簡單工人可以掌握的動作,管理者就可以控制生產過程,大大提高效率。泰勒主義的巧妙之處就在于它與科學緊密相連,這賦予了它合理性,被西方社會廣為信奉。美國的流行雜志曾經把洗衣服這件事也分解出 80個以上的動作,然后,教導家庭主婦按此操作,使家庭生活也能更加科學和高效!

    人類曾經認為我們是上帝授權的地球主人,我們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制度,我們有高深的科學理論,我們有先進的技術力量,我們可以永遠在地球上作動物與植物以及高山和海洋等的主人!然而,里夫金在書中不無諷刺地指出,宇宙中存在三種系統:開放系統、封閉系統和孤立系統,相對于太陽系,地球是一個與外界進行能量交換,但沒有物質交換的封閉系統。這個大的封閉系統內物理系統和經濟系統要遵從熱力學第二定律,在人類活動中,其系統混亂程度,也就是德國科學家魯道夫·克勞修斯(Rudolph Clausius)1865 年創造的概念“熵”會不斷增高!通俗點說,就是人類的經濟活動也好,一般物理系統也罷,都會導致系統越來越無序。

    人類的經濟在我們從自然界使用資源與能源進行經濟生產時,會給自然生態帶來損害,20世紀20年代,經濟學家們才開始著手解決經濟的溢出效應的問題。亨利·西季威克(Henry Sidgwick)和阿瑟·庇古(Arthur Pigou)因闡述了“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概念而在經濟學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謂外部性,是指經濟活動有未被承認的影響,比如產生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而且還沒有為這種影響付出成本。里夫金說,GDP 衡量的僅僅是經濟活動的瞬時交換價值,并沒有考慮地球能源儲備和其他自然資源的消耗,以及伴隨價值鏈每一步的熵級消費,這是傳統經濟理論的缺陷。

    而在科學技術上,人類的確掌握了越來越多過去不曾了解的自然規律。但是,隨著從18世紀中葉開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蒸汽時代、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時代,再到里夫金說的從20世紀1960年代開始的第三次革命、或者按照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所說的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信息時代,以及當前正在興起的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技術驅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智能時代,人類的生產效率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的確在改善,但科技也給人類帶來越來越多嚴峻的挑戰,諸如基因編輯嬰兒對人的改造、人越來越沉迷于數字空間而喪失本能等等!

    在高科技公司的管理層中,更多談論的是所謂的即將來臨的奇點——就是智能技術將變得比人類更智慧、更高效的那個時間點——這將迫使人類在管理我們未來的命運的角色上進行一次根本性的范式轉變!1953年2月,英國劍橋大學的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發現了DNA雙螺旋結構,他們宣布:“我們發現了生命的秘密”!然而,《韌性時代》卻用大量的科學歷史與現在的事實說明,我們關于人類作為生物體的大部分認識都錯得離譜,這些錯誤的認識將我們帶到了人類歷史上這個絕望的時刻。

    這個絕望時刻就是本文前面指出的,經過兩百多年現代化的追求效率的“進步時代”,人類的所謂進步卻導致人類陷入困境。里夫金在書中列舉了大量數據說明地球已經進入人類主導的人類世(Anthropocene),就是人類活動成為對整個地球影響最重要因素,而這種人類世會導致地球上出現包括人類在內的第六次生物的大滅絕!這不是危言聳聽,2021年聯合國環境署(UNEP)發表的報告《與自然和諧相處(Making peace with nature)》指出:當前全球正面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三重星球危機。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該報告的前言中說:“通過匯集顯示氣候緊急情況、生物多樣性危機和每年造成數百萬人死亡的污染的影響和威脅的最新科學證據,這份報告清楚地表明了,我們對自然的戰爭已經使地球破碎。”不久前在COP27上,古特雷斯又說:“我們正走向一場全球性災難。”

    面對這樣的危機或者說是困境,人類該怎么辦?里夫金說:“進步時代”已經讓位于“韌性時代”,“韌性”已成為我們在無數場合聽到的新概念。這是在一個“兵臨城下”、吉兇未卜的未來世界中我們重新定義自己的方法。我們人類需要重新思考其本質及在地球上的位置,開始一次新旅程。從進步時代到韌性時代的巨大轉變,已經觸發我們在如何看待周邊世界這一點上,在哲學、心理學意義上的廣泛調整。

    寫到這里,我就不能再與里夫金口徑一致了!因為,人類既然處于危機之中,這種危機又是由于人類過去兩百多年錯誤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方法論所導致的,人類要從“進步時代”轉型或者說蛻變到“韌性時代”,絕對不會是輕而易舉就能達到,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但是,在《韌性時代》書中,里夫金卻沒有指出人類這種轉型的艱巨性,沒有闡述人類走出困境之旅會面臨哪些挑戰!面對未來樂觀主義的態度是需要的,但是絕不能為了顯示樂觀主義,而把烏云密布的未來說成是晴空萬里。既然是“巨大轉變”和“廣泛調整”,那就需要人類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做出系統性深刻的改變!而這方面里夫金在對韌性時代的轉變,也寫得簡單表面。他提出的所謂“生物區治理”和“分布式同行治理制度”,只是一些國家零散采用,未被實際充分證明是成功的做法,尤其是在國家層面合理可行的實踐??傮w而言,對未來“韌性時代”的設想與展望多是烏托邦式羅列,缺乏深刻嚴謹的分析論證。

    開始看《韌性時代》的前言時,我以為這本書會像50年前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在全球產生振聾發聵的呼喚,但合上這本書的最后一頁時,我知道兩者可能不能等量齊觀。不過,瑕不掩瑜,這本書也是當代少有的能夠對人類問題深刻反思的好書。

    當然,對未來人類社會形態的展望,不是一個人就能設計總結出來的。在再野化的自然面前,在更加極端的氣候變化和退化的生態環境面前,人類首先要有高度的危機意識,能夠真正如里夫金希望的做到覺醒,同時要保持既謙卑,又要勇敢的精神,不斷艱辛探索實踐,才能走出一條重生的道路!

    (作者系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交通大學碳中和科技與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小说区三区
  • <menu id="m2mmo"><center id="m2mmo"></center></menu>